河北国际学校 www.dnarak.com
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,关键是如何教育孩子。 ——托尔斯泰 
高中生小午就读于重点高中,成绩偏差,比较调皮捣蛋,时不时会违反一点学校的纪律,且屡教屡犯、不时翻新,让老师们颇为头疼。 有一天上英语课,英语老师看到他趴在桌子上。为了提醒他坐好,英语老师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。这时,小午告诉老师自己发烧了。英语老师用手背摸了摸小午的额头,发现确实发烫,赶紧打电话通知家长到学校接孩子。小午见到爸爸,告诉爸爸英语老师打自己了。小午爸爸闻言火冒三丈,在校门口各种喊各种骂,要冲进学校打英语老师,给儿子“报仇”。所幸门卫死死拦住。 家长没进校门,但是班主任(数学)老师还是听说了这件事情。班主任是刚毕业的大学生,被小午爸爸的行为吓到了,有点不太敢管小午了。在家养病的经历让小午尝到了“甜头”,他不时编造这疼那痒的谎话。每当这时,班主任便让家长接他回去养病。接回去的次数多了,小午越发跟不上课程,本就学习吃力的他深深感到学习没意思,“顺理成章”地产生了厌学情绪,于是赖在家里不去上学了。小午的妈妈看到孩子放着好好的学校不去,就带他到医院做检查,医生很快给出了诊断结果:中度焦虑症、重度强迫症和重度抑郁症。家长一看这结果,顿感束手无策。 我和小午回忆他做心理测量时的状态,小午说他当时简直烦透了——好不容易不用在学校做题了,又跑到医院来做,很是不耐烦,于是胡选一气,目的就是为了吓唬爸爸妈妈,让他们不再逼自己去上学。 我问道:“在做测量前,你有哪些重复动作或者反复的想法?”他思索了片刻,说道:“我经常想,找个什么样的理由可以不用去上学?!?/span> “那段时间,你晚上的睡觉质量怎么样?” “睡得比较晚,因为想多玩会儿手机;醒的比较晚,因为睡得晚?!?/span> “早晨醒来会想到些什么呢?” “我想的最多的是,今天找个什么理由我爸我妈就同意我不去上学了呢?” “如果爸妈不同意呢?” “我就跟他们发脾气,跟他们闹?!?/span> “如果同意了呢?” “那我就不用起床了,继续在被窝里玩手机?!?/span> “你不想去上学,原因是……” “学习呗!我中考成绩一般,入学成绩班里倒数第六,上次考试是倒数第一。我和同学们关系挺好的,这几天不去上学,我还有点想他们。我觉得李力(化名)肯定会非常想我,因为我不考试,他就是倒数第一了。我和老师也没啥,学校更没的说,我们学校是全市很不错的高中?!?/span> 我问小午看到诊断结果时想到了什么,他掩饰不住嘴角的笑意说:“你看我身体都这样了,总得先治病养好身体吧!” 至此我明白了,小午的焦虑等症状,是小午刻意“制造”出来的。之前他因为学习吃力不愿上学,他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具有“合理性”,需要费心思编理由,现在他正好有了冠冕当皇的理由可以理直气壮、名正言顺地不上学了。 在和小午爸爸的交谈中,小午爸爸说,他当时听儿子说被老师打了,很冲动,伤害了老师。他后来也询问了其他学生,都说英语老师当时只是拍了拍小午的后背,并不是在打他。小午爸爸想向英语老师和班主任道歉,又觉得自己一把年纪了,抹不开面子。于是,他让小午拎了礼物去给班主任和英语老师赔礼道歉??墒橇礁隼鲜Χ济挥惺障吕裎?。礼物没有送出去,让小午感觉没面子,向爸爸抱怨,小午爸爸对小午说:“长大了一定不能成为你们老师那样不通人情世故的人?!?/span> 在整个过程中,家长在六个方面处理方式存在一定偏颇、 1.家长没有了解真实情况就在校门口大发脾气,让老师不再敢管孩子; 2.孩子不愿意上学,没有探究孩子不愿意上学的原因,而是认为孩子精神不正常; 3.让孩子直接面对检查结果,“帮”孩子找到了不上学的借口; 4.家长意识到自己错了,家长不承担责任而是推给了孩子; 5.让孩子给老师送礼物,目的不是反省错误而是逃避问题; 6.当孩子抱怨老师时,家长不分辨善恶、诋毁老师,让孩子对老师越发没有了敬畏感。 我把这些和家长进行了探讨。家长深深悔恨自己护犊心切、做事欠考虑且没有承担自己的责任,同时意识到,孩子不是精神不正常,而是孩子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,对学习的投入及专注力不够,多余的精力通过违反校规校纪的方式释放出来了。 他们决定从帮助孩子学习入手,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,帮助孩子走出目前的困境。 怎么让小午走出家门呢?小午爸爸说,小午除了爱玩手机,还喜欢打乒乓球。他认识一个教育机构的物理老师,人很幽默,乒乓球打得很好,可以以打乒乓球的名义让小午认识这个老师。 事情进展得比较顺利。小午对物理老师的球技很钦佩,听老师运用物理知识指导他怎么打好乒乓球,让他感觉物理很有意思。物理老师顺势引导他进行一对一辅导,小午犹豫片刻便接受了。慢慢地,小午开始学其他的课程了。两个月后,小午到学校参加了月考,成绩比之前稍有进步。小午体会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,再学习起来时也踏实了一些。小午在机构学习了三个月,高二开学时回到了校园。 医生需要“对症下药”才能治好患者身体上的疾病,头疼医脚效果一定不好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,当孩子摔倒时,家长要做的是,放下对孩子的各种评判,带上足量的耐心、信心与爱心,创设各种情境,帮助孩子分析摔倒的原因、用哪些方法可以爬起来,这样,孩子爬起来后可能就会看到曼妙的风景。 作者简介 郜广存: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心理教师,中科院心理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方向研究生。河北省国培计划专家,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中级沙盘游戏指导师,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,河北省心理干预协会理事,国家、省心理活动课评比一等奖,《河北青年报》特聘心理专家,近年来,在《河北教育》《河北日报》《河北青年报》等报刊杂志发表过几十篇文章。
|